综合

坚守40年,黄梅唱出新活力

字号+ 作者:惊涛骇浪电影 来源:{typename type="name"/} 2025-05-29 14:54:30 我要评论(0)

本报记者胡劲松洪放这两天,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团长王良结正忙着准备节目。县里即将举办的油菜花节邀请剧团去作几场演出,细心的老王每天都穿梭在乡村的各个角落,确认演出的准备情况。 “到时候,不少外地游客会

  本报记者胡劲松洪放

  这两天,坚守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团长王良结正忙着准备节目。年黄县里即将举办的梅唱油菜花节邀请剧团去作几场演出,细心的出新老王每天都穿梭在乡村的各个角落,确认演出的活力准备情况。 “到时候,坚守不少外地游客会赶来赏花看戏,年黄演出一点也马虎不得!梅唱 ”王良结告诉记者。出新

坚守40年,黄梅唱出新活力

  今年55岁的活力王良结自幼酷爱黄梅戏,高中毕业便加入当地的坚守乡村剧社,一脚踏入民间戏曲艺人的年黄行当,至今已有40年。梅唱 “这戏服一穿起来就再没脱下过。出新再苦再累也没想过干别的活力事,就想着怎么把戏唱好演好。 ”王良结说。

坚守40年,黄梅唱出新活力

  1992年,经营剧团近十年的王良结解散了队伍,带着妻子一起外出学习专业戏曲表演。 “主要是缺乏专业的表演训练,同时对表演团队的经营管理缺乏经验,所以决心从头开始。我那时都28岁了,边学边演,边演边学。 30多岁时才跟着专业剧团的演员练习下腰、劈叉等基本功,对我们这个行当来说也算是‘老当益壮’了! ”王良结说。

坚守40年,黄梅唱出新活力

  2000年,回到家乡的王良结带上妻子,拉上从戏校毕业的两个儿子和儿媳,组建起一支近20人的演出团队。剧团从一开始就秉持着王良结的艺术理念:坚守艺术品位,决不为了迎合市场去表演低俗的段子。此后,剧团逐步发展壮大,每到一处都受到明星般的追捧。

  2006年,42岁的王良结举债十几万元,带上剧团再一次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。这一次,他来到了浙江温州。 “一是想宣传黄梅戏,二是听说当地市场大。没想到,刚到温州就遭到当头一棒。当地有200多家各类戏曲剧团,竞争压力巨大。再加上我一开始不懂行情,结果20多天没有开工,剧团每天还要支付40多人的生活开支。 ”回想起当年的境遇,王良结感触良多。

  为了跑市场,他带领剧团辗转奔波。真诚做人和高人一筹的艺术品位让王良结在温州逐渐站稳了脚跟。演出从刚开始的一年400多场次跃升至600多场次。在温州的12年创业过程中,王良结积累了不少的经济收入,剧团也不断发展壮大。就在此时,他又决定再一次冲刺自己的艺术理想——排演新戏。“剧本是一剧之本。作为草根剧团,同样有责任、有能力打破老戏老演、老演老戏、吃老本的怪圈,为黄梅戏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 ”王良结告诉记者。

  2014年,在望江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,剧团投资近150万元,排出了首部原创大戏——《胡久根卸任记》。诙谐的语言、接地气的故事情节、感人至深的人物精神,首场演出便获得当地戏迷的热烈赞赏。紧接着,由越剧优秀剧改编的《一文钱》剧本也从长江剧团孕育而生。两部原创黄梅戏更是成为了当地炙手可热的戏曲剧目,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。

  去年底,王良结带着剧团回到了家乡。他告诉记者,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,不能只为了赚钱。这一次,剧团将再次转型,回到家乡一边演出、一边寻找创作灵感。

  “今年计划排几部小戏,剧本我都写好了。你看,《懒汉脱贫》《望江贤媳》都是根据身边的故事创作的。 ”王良结说。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挠腋窝与腰痒痒肉,探索网络视频与剧情的乐趣

    挠腋窝与腰痒痒肉,探索网络视频与剧情的乐趣

    2025-05-29 14:42

  • 油画《父亲》首次系统修复 今年或回归公众视野

    油画《父亲》首次系统修复 今年或回归公众视野

    2025-05-29 14:22

  • 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成立

    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成立

    2025-05-29 13:03

  • 对外美术交流成果在京展示 130件中外美术佳作集体亮相

    对外美术交流成果在京展示 130件中外美术佳作集体亮相

    2025-05-29 12:21

网友点评